去年年底以來,新冠病毒給中國及世界各個領域帶來的巨大沖擊仍在繼續,而這種舉世卷入的公眾事件對人們的心理創傷的深遠影響也許才剛剛開始.在這次疫情中,有的人面臨自身被感染的風險和病痛,有的人面臨著親人的突然離世,有的家庭面臨家庭成員隔離數日不能見面的思念,而有的人可能同時面臨著所有這一切的痛苦…..
今天我們聊一聊敘事中的哀傷與重生
從后現代敘事角度去理解喪失,它不光是指我們愛的人去世這樣的事情,也包括在我們內心當中對于一些人已經絕望的喪失感,這種內在的喪失,不管是客觀喪失還是內在喪失,對于心理調節來說都是很痛苦、很難處理的事情,今天我們用一種不一樣的態度去看后現代敘事的思路和傳統有哪些不一樣。
傳統的哀傷觀點
傳統觀念的喪失之所以給人帶來沉痛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預設喪失是關系的終結,就好像一個人去世了,這個人就從我們的生命中消失了,而心理學家會鼓勵我們用一些有效的心理學手段盡快調整自己,鼓勵我們盡快切斷和去世者的關系,讓自己從這種喪失感中走出來,繼續生活。
這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喪失理論。后世精神分析傳承者越來越強調要比較快地完成這個歷程,越快越好,這就開始出問題,甚至一些科學主義取向的專家換算出了什么樣的生活事件需要多長時間的哀傷過程,過長或過短都會被視為不正常,正?;∠虻挠绊懤碚撘卜浅I钸h。所有哀傷理論的共性特征就是鼓勵去切斷和喪失者的關系。
后現代的哀傷觀點
后現代主義的思路剛好相反,它比較不鼓勵我們那么快抹殺掉去世者在我們心中的痕跡。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中國人很少愿意在距離墓地特別近的地方住,但在美國這個情況不那么明顯.我們認為不管是科學的專家化還是藝術的專家化,都會讓每個個體以他獨特的方式去哀悼喪失者時有一種被話語權力綁架的擔心,這時就涉及到我們常見的對于哀悼的文化預設,比如家人去世一定要哭、一定要傷心,這是一種常見的感受,但也有一些宗教不主張哭,希望家人去世之后不要哭,據我了解,有些地方的宗教和世俗文化之間的張力也跟這個很有關系,有些宗教在傳教過程中鼓勵大家不要哭,甚至包括一些本土宗教都是如此,覺得哭是對亡者的打擾。
可世俗傳統覺得有人亡故竟然不哭是不是太冷漠了,所以很多人在這方面就顯得很尷尬、很糾結,不知道該怎么做。
在農村,或者說在少數民族地區對于喪葬的形式豐富得多,意義也復雜得多,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哀悼,不如說是以一種美的應對方式讓人對生命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大家可能也聽說過西藏的天葬傳統,天葬傳統背后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當禿鷲把亡者的肉、骨髓吃掉,吃得很干凈,好像那就表示把(亡者)帶到了天上,這對Ta來說是一種祝福,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方式,這對于生者的情緒調節影響肯定會很不一樣。
主體性
主張對喪失者保持和他們的關系。很多人會接受一個假象,好像去世者的生命結束就意味著Ta整個生命軌跡終止了,在別人的生命里Ta就不存在了,好像死亡就是不存在,有這樣一種預設。其實我們有很多已經去世很多年的親人對我們的影響可能還是非常深遠,
去世者的心理存在一直都在,如果我們承認,并且去運用這個心理存在感,就會讓我們在哀悼時不那么絕望。
從意義的角度去講,死亡可能并不是終結,甚至說有時候一個重要人物生命的結束,對于意義的影響,與其說是一種削弱,還不如說是一種強化??赡芷綍r某一個生活成員身體很健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沒有太關注Ta,沒覺得Ta對我們那么重要,但當有一天Ta突然消失,或者生了重病,我們才發現我們是那么地在意他們。有時候這兩個關系有一點辯證關系,不好說死亡必然意味著生命的消失。
在哀悼層面看對生命的反思
我們對生命的反思在哀悼層面看,你就可以看到,有人的肉體還活著,就像魯迅曾經講的,“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依然活著”,當你對一個人絕望到Ta在你心中是一個死人時,內在哀悼其實就已經發生了。
自己獨特的哀悼方式
我們既要尊重這個社會對于哀傷的期待,同時我們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如何展開自己獨特的哀悼
第一步:
我們首先要去傳承去世者的故事
一些葬禮的女性,會一邊哭一邊訴,一邊哭一邊說,農村葬禮上會有一些非常戲劇化的表達,特別是女兒或媳婦兒,會一邊哭一邊講述親人做的事,一些重要的、對Ta來說很榮耀的事,這里會有一些情緒表達,比如說“你看看,你都不管我們了”,有些抱怨的話,像這樣的話本身也有情緒的療愈作用,但最重要的是前面那個哭訴的過程對于去世者的生命故事有一種回溯,一種回顧功能,這些故事就會作為傳說永遠存在下去,只要家里還有家人,它就會存在下去。
第二步:
就是要去建立這個人跟我們生命的關聯,那個人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有些時候哀悼會成為一種不真誠的習俗的延伸,你跟Ta并沒有那么親,但你覺得好像有哀悼的必要,這樣一種哀悼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講是一種自我暗示的創傷,
第三個步驟是:
看到你對亡故者的貢獻,有些時候你為別人做了多少你自己都未必知道,在回溯過程中,當你看到其實你對Ta的人生也挺重要……你不見得你為他做了什么,你活著、你的存在本身對Ta來說就非常非常重要,你的價值、你對Ta來說的意義,可能你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最后一步就是:
去看你們的關系,你和亡故者的關系對于你的自我、對于你的未來有沒有什么影響,Ta對于你這個人的人格特征或者你的生命意義有沒有什么重要影響力,也可以通過這種回顧過程看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義層面的存在方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我們就會很小心地在哀悼過程中架構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而不只是停留在切斷和去世者的關系上。
王枚珍